上品紅蓮( 初學者 3 級 )
回答時間:2006-08-10 09:40:59
如果我們把執著放下,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執著,就超越六道,這個人稱為阿羅漢。阿羅漢、菩薩、佛,是佛陀教學的學位名稱。拿到阿羅漢這個學位,永遠不會再退轉到六道去受苦,這是第一個學位。若進一步,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執著、不分別,就稱作菩薩。由此可知,阿羅漢雖然不執著,尚有分別。菩薩不執著也不分別,比阿羅漢高,但是還沒有超越十法界的範圍。必須把妄想(無明煩惱)斷幾分,《華嚴經》講的四十一品,只要斷一品就超越十法界,入一真法界。剩下的那些微細妄想,大乘經講要三個阿僧祇劫,才能斷乾淨,這才拿到最高學位:「佛」。
「妄想、分別、執著」,這是通俗的講法,佛學名詞是「無明煩惱」、「塵沙煩惱」、「見思煩惱」;見思煩惱就是執著,塵沙煩惱就是分別,無明煩惱就是妄想。我們被妄想分別執著蒙蔽,連作人都不自在,天天生煩惱,到哪裡都分別身分、執著身分,要有我的地位、我的名譽,有這些東西就有生死,就有因緣果報。你有善念,在三善道受報;有惡念,三惡道受報;這個念頭沒有了,六道的因沒有了,六道的果當然就沒有了。
羅漢、菩薩、佛到六道是「乘願再來」,幫助眾生解脫的。雖然在六道裡現身,也很自在,如觀世音菩薩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如果他有一個身相,就不能現第二個身相。我們執著這個身是我,這個相是我,就不能現第二個身相。他們沒有執著,所以能隨類變化。變化也不是自己心裡想:「我想變什麼」,這又變成凡夫,又有分別執著。他的變化不是自己想,是隨著眾生心想而變,自己決定沒有想;想是執著。
中國古人造的字很有味道,「思」是心上畫許多格子,格子就是分別;「想」是心上有相,想是執著。「心」是什麼?將「田」、「相」都拿掉,剩下的才是「心」。所以,中國字是智慧的符號,是提醒人們覺悟的符號。有思有想,決定是六道凡夫;阿羅漢有思沒有想;菩薩是沒思沒想。因此,經上說,佛四十九年沒有說一句話;佛要是說法,他就有思想。所以佛經不可以用思想去研究,佛沒有思想,你用思想去研究,變成你的胡思亂想。「願解如來真實義」,是離開思想,就能體會到佛的意思,這是真實智慧,圓滿的智慧。
「而心無色」,『心』不是物質,不是色法;『色』是色法。佛法講的色,就是物質,心就是精神。心有真心、妄心,無論是真心、妄心,都不是物質,所以眼看不見,耳也聽不見,身體也接觸不到,連心想都想不到。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意」是念頭,連念頭也達不到。六根裡面能力最強的是意根,我們常常打妄想,想前想後,想過去無始劫,想未來無量劫,想這個世界,想外太空,想諸佛的剎土,但是這個「心」想不到,因為心不是色法。意識能緣一切色法,但緣不到真心。
「不可見取」,是說六根決定達不到;『取』是執著、佔有。不但是心法「不可見」、「不可取」,色法也是如此。譬如身是色法,身雖然可見,但決定不可取。現在科學家證明,身體的細胞新陳代謝,剎那生滅,舊的細胞死了,新的細胞生了。如果可取,細胞應該永遠不生不滅。連身體都不可取,何況身外之物?換言之,沒有一樣東西是屬於自己的,連身體也不是,這才是真的覺悟、看破。
佛法講:「萬法皆空,因果不空」,世出世間法就是一個因果,因果也在萬法之內,因果何以不空?所謂「因果不空」是說因果轉變不空、相續不空、循環不空。本經言簡意賅,教人要斷惡修善,能夠斷惡修善,因果的轉變就會愈轉愈好,因果的相續、循環是愈來愈自在。若不明此理,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轉變就愈轉愈惡劣,相續、循環是往下墮落。
「而心無色,不可見取」,我們要常常記住這句話。《般若心經》講得具體、透徹,「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觀就自在了。觀是觀照,何謂「觀照」?菩薩用心叫觀照,也就是說他六根接觸外面境界,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就叫「觀照」。凡夫用思想,夾雜著妄想分別執著,把事物的真實相扭曲了,所以見不到真實相。
所以,佛菩薩跟我們在一起,境界卻完全不相同,佛菩薩的境界是一真法界,我們是在六道輪迴。而六道輪迴與一真法界圓融在一起,決不是六道輪迴之外有個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以外有個六道輪迴。譬如夜晚很多人一起賞月,同樣的月光,每個人的感觸卻不同。各人的境界不相同,外面景色是一個,絕不因為你的感受而起變化。從這個比喻去思惟、體會,但不可以研究,一研究就壞了,愈想愈離譜,這個道理要懂。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Five Filters recommends: 'You Say What You Like, Because They Like What You Say' - http://www.medialens.org/index.php/alerts/alert-archive/alerts-2013/731-you-say-what-you-like-because-they-like-what-you-sa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