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Blogtrottr
T客邦
T客邦 - 全站文章 
土砲自組 USB 3.0 隨身碟,固態硬碟挑選門道解析
Nov 17th 2014, 01:00, by bisheng

A7671dc5f4e97279ef06219aaf328c93稍早前我們曾介紹土砲USB 3.0隨身碟議題,雖然名為土砲看似聳動,實則以USB 3.0外接盒搭配固態硬碟,利用這外接固態硬碟形式取代正規隨身碟。當時連帶介紹了數款USB 3.0外接盒產品,不過最為重要的核心零組件--固態硬碟部分從缺。適逢固態硬碟價格屢見殺很大,這次就讓我們來針對這土砲應用,集合測試比較適宜搭配的機種,並且窺探這些產品葫蘆裡賣什麼藥。

價格屢創新低沒極限?

「殺很大」已經是有點老套的廣告詞,然而低價位固態硬碟產品在今年度,可說是殺紅眼屢創微妙新低,因此使用這一詞彙來形容並不為過。以今年新主流240/256容量級距產品為例,靠著炒作價格闖出名堂的EZLINK,上半年率先帶動殺破4,000元大關,一時間讓許多消費者趨之若鶩。

反觀性能導向產品,包含Intel、Plextor、Samsung等眾多品牌,同時期平均價位仍然在5,500元以上,最高者甚至由7,000元起跳。相同容量級距產品價格帶變得如此廣泛,意味固態硬碟確實已經進入成熟普及期,應用型態隨著轉趨多元化,廠商很自然地規劃出不同性能、價位產品來因應市場需求。

系統碟不再是唯一應用

所謂應用型態的轉變,固態硬碟過去礙於每GB儲存成本因素,市場普遍消費行為是裝配於主電腦當系統開機碟,甚少拿來做其他應用。也因為產品單價普遍有點高,不少人一出手就是要買性能在相當水準以上的產品,以期能夠安然使用上好幾年,直到未來升級平台再進行汰換。

隨著製造成本降低讓價格開始走向親民化,開始有廠商絞盡腦汁祭出割喉戰,逐漸帶動消費行為跳脫這應用框架,以致固態硬碟已經能夠大量用於替代硬碟。即便是文書、影音播放機等,這些效能需求有限的次要電腦,現在換用固態硬碟也變得合理,而且只需要低價位機種即可勝任。

看破低價位產品門道

固態硬碟用於土砲USB 3.0隨身碟,我們主張採購低價位機種就夠用,畢竟隨身碟應用和系統碟大不同,再加上有傳輸介面限制因素,是無須採購中高價位帶性能機種。不過相較於中高價位產品,有些人認為低價位導向產品不甚可靠,接著讓我們就成本面向來探討,低價位產品葫蘆裡究竟是賣什麼藥。

如前述範例容量,當前低價位機種已經突破3,000元,2字頭即可買到240/256GB容量產品,已經和2TB硬碟價位相當。然而高價位機種方面,要價約莫6,000元的仍然不在少數,中價位帶則是平均在4,500元上下。平平是相同的容量,價格為何會有倍數之差,或許是不少人心中的疑問。

筆者依稀記得曾有台廠表示,產品成本幾乎和Intel市場零售價格相同,這遊戲還能怎麼玩下去!據悉固態硬碟成本攤開來看,快閃記憶體占去60~70%、控制器約為10%,剩餘是其他必要材料、生產、管銷、開發等部分。不過這只是固態硬碟成本組成占比而已,事實上每家公司的成本不盡相同,價格操作空間玄機便是在此。

快閃記憶體是廠商的痛

掌控成本的關鍵為快閃記憶體來源,除了Micron、Intel、Toshiba、SanDisk、Samsung等幾家外,其餘固態硬碟品牌都得向前述幾家採購顆粒,而且取得價格會和採購數量有直接關聯。量大即為VIP是很通俗的現象,得以壓低些許每千、每萬顆採購單價,這便成了產品價格操作本錢之一。

當廠商能夠取得大量價格漂亮的顆粒,通常也意味本身產品出貨量並不小,可能是行銷全球各大洲或者握有眾多代工單。想要構成實體產品,還得採購機殼、印刷電路板、被動元件,以及必要的電源管理、DRAM等周邊晶片。這些交易模式同樣適用以量制價,加計快閃記憶體部分,即為固態硬碟的帳面成本。

▲固態硬碟外殼拆解後,內部電路板與其用料看來都大同小異,以一堆黑壓壓晶片為主。造成產品價格落差莫大的關鍵,首要是快閃記憶體顆粒規格等級以及取得成本,控制器等部分占比則是較小。此外成本也和量產規模有關,因為大量採購相同料件能夠壓低單價,最終也將反饋到總和成本與售價上。

量大才能壓低單價成本

單單談論到料件採購部分,即可算計出價格操作空間並不小,這是公司規模乃至於銷售通路廣泛性,一個很現實的差異點。就以Intel為例好了,其產品在全球各大洲行銷,並基於品牌因素有著不錯的賣相。可想而知,隨便找家台系品牌來相比,備料成本被打趴是相當合理的現象。

這邊姑且不論後端的生產與管銷成本,因為那是各品牌廠商的家內事,經營管理成效將反應在這面向成本耗費中,無法與採購料件的現實類比。那麼可能還有哪些價格操作空間呢?這部分得就所採購的料件著手談起,關鍵仍然不脫離快閃記憶體、控制器等部分,其餘如電路板、機殼、被動元件等影響性較低。

台系控制器獲得新舞台

首先從控制器看起,許多固態硬碟廠商都表示,控制器成本僅占看來不多的10%。但是基於省1鎂等於賺1鎂的概念,廠商難免會精打細算採購標的,以用於不同價格帶產品上。當前中高價位機種,各廠仍以Marvell與SandForce這2家為主力,新開案的低價位導向機種,則是越來越常見採用台系設計方案。

事實上像Marvell,本身亦有低價位設計方案產品,如當前最新的88SS9188。這是主力戰將88SS9187、88SS9189的兄弟產品,精簡核心並刪減快閃記憶體通道,使其成為價格導向的4通道控制器,獲得Plextor採用於M6S。SandForce最聞名的SF-2000系列亦有低價方案,只是鮮少見到廠商採用,因此甚少被人注意到。

反觀SMI(慧榮科技)、Phison(群聯電子)、JMicron(智微科技)等幾家台廠,儘管規格與功能性設計都進步許多,價格仍然是和舶來品競爭的關鍵。因為前有高山阻擋,台廠發揮夾縫中求生存的韌性,普遍將主力鎖定在價格導向的4通道產品線,僅Phison較有經常性推出8通道產品。

▲圖例為SMI最新SM2256控制器,儘管台系設計方案主攻低價位市場,因而以4通道產品較為多見,但結構設計乃至於功能性一再提升。除了支援AES 256bit、TCG Opal加密機制,亦可用於搭配1xnm製程或TLC類型顆粒,連未來的3D快閃記憶體也在支援內。

低價不等於是用殘渣廢料

從控制器端著手壓成本,是低價位固態硬碟的不二法門,包含以殺很大起家的EZLINK,乃至於Tanscend等老字號廠商皆是如此。此舉並非所謂的cost down,而是因應市場低價位產品需求量提升,很合理的價格導向設計方案。在此成本掌控步驟之後,接著就要面對最大的成本關鍵,也就是俗稱黑金的快閃記憶體。

低價位固態硬碟產品,會不會是採用次級顆粒,甚至是來路不名的白片呢?此類議題在海峽對岸似乎頗為熱門,由於台灣市場擁有許多知名本地品牌廠商,這類現象或說問題相對輕微許多,基本上是可以無需太在意。除了前述以量制價的採購變因外,快閃記憶體的規格等級,是固態硬碟廠商壓低成本的途徑之一。

顆粒規格有別是價差關鍵

所謂等級有很多解讀方向,例如正規MLC必然比SLC便宜,同為MLC但商用等級品就是會比較貴。這是很基本的報價區隔,顆粒本質上差異則是在於設計耐用度,理論抹寫次數(Program-Erase)與適合應用環境有別。其次則為半導體製程差異,理論上新製程顆粒成本較低,低價位機種如果勇於導入,那麼並無須感到意外。

還有個要點較少人注意到,常見快閃記憶體可分為ONFI與Toggle兩大陣營,核心架構設計與理論傳輸頻寬不盡相同,自然也會影響到價位。ONFI陣營以Micron與Intel為首,當前規範已制定到4.0版本,宣稱最高介面傳輸速度可達533MT/s之譜,Toggle則是以Toshiba為代表,較新的2.0規範頻寬上看400MT/s。

顆粒真實寫入速度極低

很顯然的,低價位固態硬碟並非以效能為導向,自然不會採用最新高規格顆粒。不過得留意,這並不代表低價位機種性能就是雞肋,搭配組合乃至於韌體調校功夫仍為關鍵。這可從我們先前介紹的快閃記憶體配置談起,前述最高傳輸速度是指可用頻寬,顆粒本身讀取與寫入速度並沒有這樣高。

這概念如同SATA磁碟介面,能否榨乾能得視儲存裝置實力而定,硬碟往往無法達成這點。再者,快閃快閃記憶體運作特性是寫入遠遠慢於讀取,真實寫入速度換算下來可能還不到20MB/s。應變方式是將多裸晶圓堆疊封裝,在內部構成相似於多通道的效果,才得以衝高速度。

▲圖例為ONFI顆粒效益介紹範本,可看出快閃記憶體發展至今,單一晶圓的寫入速度仍然稱不上飛快,得藉由堆疊封裝方式,讓控制器得以控制到更多晶圓,才能有效提升寫入性能。

控制器通道數量非絕對

搭配關鍵在於控制器各個傳輸通道,所連結的實體顆粒數量,以及顆粒堆疊封裝數量的總和。例如256GB容量搭配8通道控制器,以16顆16GB容量1CE顆粒來組合,意味控制器是控制16個裸晶圓。但是換用8顆32GB容量4CE顆粒時,控制器所控制裸晶圓數量反而是更多的32個,理論上寫入速度將比前個範例高。

實際舉個範例,Crucial推出M500當時採用最新高規格20nm顆粒,單一裸晶圓容量達到128Gb(16GB)。由於是配備8通道控制器,用來組合128與256GB容量產品,控制器所控制裸晶圓分別只有8與16個。導致和配置相等數量2CE顆粒的機種相較下,寫入速度硬是慢上一截,Crucial因而推出換用64Gb(8GB)顆粒的M550來救援,寫入速度立即獲得近乎倍數改善。

難以量化成本是魔鬼

看完前述控制器與快閃記憶體部分之後,相信各位對固態硬碟組成成本,已經具有一定程度概念。另外還值得注意的部分還有如印刷電路板,除了同樣能以量制價位,如果採用公板電路布局還可以省下自行設計與驗證的花費。另外是難以量化的部分,有韌體調校、開發設計等項目,以下僅就概念來簡單帶過。

韌體調校與成本的關係式,無非是廠商所付出人力與耗時,大廠普遍願意投注較多資源在此。雖然這將會墊高成本,但是對消費者而言,一旦產品有相容性或缺陷問題,廠商往往能在最短時間內推出新版本韌體來修正。至於開發設計方面,大廠通常進行繁複測試驗證,確定有八九成把握後才正式投產上市,耗費成本同樣是很難以估算。

總而言之,低價位產品基於市場定位與售價考量,普遍是藉由節制成本而來,有些更與量產規模與銷售量有關。然而是否使用品質堪虞的料件,儘管市場上可能存在些許這類產品,兩者間卻沒有必然的關係式。接著我們設定市場價格4,000元以內條件,借來多款240/256GB容量級距產品,如典型群測會題目進行介紹之。

 

(下頁還有6款SSD介紹)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koxhcfqr4v4f 的頭像
    kkoxhcfqr4v4f

    線上遊戲排行榜2013/2014,進擊的巨人線上看,candy crush saga外掛,正妹寫真三圍

    kkoxhcfqr4v4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