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點評:資產重組新政順應市場化趨勢上周證監會發布了《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主要包括以下內容:取消了上市公司收購報告書審核、上市公司重大資產購買出售置換審批行政許可;簡化上市公司要約收購義務
市場點評:資產重組新政順應市場化趨勢
上周證監會發布了《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主要包括以下內容:取消了上市公司收購報告書審核、上市公司重大資產購買出售置換審批行政許可;簡化上市公司要約收購義務豁免的部分情形;完善了上市公司並購重組定價機制;實施並購重組審核分道制;取消兼並無關聯第三方的業績承諾要求;明確借殼上市與ipo標準等同;推出優先股、定向發行可轉換債券作為並購支付工具;建立了非上市公眾公司兼並重組制度等。
本次修訂以“放松管制、加強監管”為理念,進一步減少和簡化並購重組行政許可,在強化資訊披露、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督促中介機構歸位盡責、保護投資者權益等方面作出配套安排。
根據wind的統計數據,2013年a股市場重大資產重組事件為115次,而截至10月24日,今年以來a股市場重大資產重組事件就達277次,資產重組的進度顯著加快,其中資源品、汽車、建筑等傳統行業有77次,tmt行業有66次,可以看出傳統行業與新興行業齊頭並進。
我國a股市場兼並重組的加速有幾個原因:一是“新國九條”鼓勵市場化並購重組,在綱領性檔案的指導下,上市公司資產重組得以較為順利的推進。二是隨著我國經濟增速的逐步下滑,部分傳統行業公司進行轉型,或在產業鏈中上下拓展、或進行跨行業並購。三是互聯網業務的爆發帶來的tmt行業的迅猛發展,加速並購重組的步伐。四是國企改革的全面鋪開,國企上市公司資產注入、整體上市、股權改制等事件增多。
《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一方面是對“新國九條”相關內容的落實,另一方面順應當前更為市場化的趨勢,著力放松管制,簡化審批,配合相關資本制度的改革。比如此前上市公司實施並購重組需先取得相關部門的許可再commit證監會審核,《辦法》實行並聯審批,證監會可以與相關部門同步審核,大幅縮短了審批時間。再如,取消了向非關聯第三方發行股份購買資產的門檻限制和盈利預測補償強制性規定要求,尊重市場化博弈。
我們認為,隨著新《辦法》的實施,資產重組的審批效率將得到提升,我國a股上市公司的兼並重組的步伐可能會進一步加快,外延擴展能力強或股東實力雄厚的公司進行重組的意愿將被強化。
基金經理論市
上周市場調整幅度有所擴大。創業板指數下跌2.21%,滬深300指數下跌2.09%。分行業看,絕對估值較低的銀行、汽車指數跌幅小於0.5%,地產、鋼鐵、采掘指數跌幅較大,幅度超過3%。總體而言,上周市場雖然全面調整,但暫未出現恐慌性下跌。我們認為,市場此輪調整背景是連續上漲三個月后,節后投資者預期出現分歧引起,從目前下跌幅度看,仍在預期之內。
十八屆四中全會閉幕,會議公報明確提出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這是國家治理的完善,也是改革的深入。此外,在經濟下行壓力下,推動改革和轉型的托底政策也陸續出臺,10月2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水電、核電、網絡建設運營、樞紐機場、干線機場五大領域向民間資本放開。最新公布的匯豐中國10月制造業pmi初值為50.4,高於50.2的此前市場預期值,也高於50.2的上月終值,連續第5個月高於榮枯線,創近3個月新高,這預示中國制造業活動進一步擴張,四季度經濟有望企穩回升,年內經濟不會失速。因此,我們判斷,風險偏好改善推動的價值重估行情有可能延續。不過,由於前期上漲速度較快幅度較大,且滬港通推后可能進一步影響投資者情緒,短期市場可能繼續出現震盪走勢。
投資規則上,我們堅持貫徹“財務健康,業務向好,估值合理”的選股原則。在財務方面,主要關注公司質地是否健康,是否有抵御風險的能力,是否有擴張的基礎與潛力。在業務考量上,既關注企業業務長期發展空間,也注重短期業績變化趨勢。在估值方面,根據不同行業屬性和公司發展周期,結合pe/pb/ps/市值多角度進行評估。基於以上原則,目前這個階段,我們認為結合三季度業績,對預期低、業績較高增長的股票的“占坑”式投資可能優於對高預期股票的“追漲”式投資。
專欄:投資中的時間管理
我們常說,時間比金錢更重要,在財富管理行業中更是如此。作為一名基金經理,需要將有限的時間進行合理的規劃、管理。基金經理的作息時間一般來說比較規律,交易日早上8點左右到辦公室,先瀏覽各大券商的晨會摘要以及時政要聞,8點半到9點半是晨會時間,由基金經理和研究員共同參與,先由各個行業研究員匯報前一交易日的市場動態和上市公司的重要公告,然后基金經理會再和研究員一起討論當日的操作規則。開市后基金經理會密切關注市場的變化,根據此前制定的規則以及當天市場的變化調整倉位。
收盤之后,基金經理緊繃的神經暫時得到緩解,除了反思當日的操作規則之外,還要利用這段相對輕松的時間復一下盤、做一些研究和思考,許多重大的投資決策往往都是在這段時間內做出。對於大部分的工作崗位而言,下班意味著從工作中徹底地解脫,但作為一個基金經理,工作和生活似乎永遠分不開,晚飯后稍事休息,又開始瀏覽上市公司公告、新聞、研究報告和其他數據等。周末偶爾逛街和逛超市也不忘留意某某上市公司的產品是否暢銷,就連在交易日休年假,也得時不時看看組合中的股票是否有異動。
碰到市場波動不大時,就是做深度研究和挖據潛力品種的黃金時間,這時我便從辦公室宅男變成空中飛人,飛赴全國各地調研上市公司,或是參加券商組織的行業專家交流會,和公司以及行業專家交流能夠了解公司的最新經營情況以及準確把握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所獲取的資訊是做投資的重要依據。
總而言之,基金經理需要用有限的精力應對證券市場中無限的資訊,因此,我只有把時間花在最有價值的地方,才能為基民創造更高的收益。
對於時間的價值,我認為主要包含三個方面,首先,我們都知道復利,如果能夠持續獲得穩定的收益,那么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的收益率會非常可觀。所以,我們傾向於尋找確定性的投資,也許某個公司的股價每一年的漲幅不算太高,比如說20%-30%,但是如果能夠持續上漲,那累積幾年下來收益率是十分可觀的。其次,股市是波動的,很多時候股價的漲跌並非理性的,時常出現超漲、超跌的現象,當股價短期漲幅過大時,我們也會考慮賣出,也就是所謂的擇時。最後,全市場包含的行業和公司如此眾多,投資機會常常是稍縱即逝,我們必須在很短的時間內做出正確的投資決策,可謂是每天都在與時間賽跑。
擇時也是基金取得良好業績的一個重要基因。基金的擇時能力可分為基於收益的擇時能力以及基於波動的擇時能力。對我個人來講,更加看重基本面,重點在於選股,挖掘不被市場其他投資者重視的個股,從而實現長期的超額收益。一直以來,不論市場風險高低,我所管理的組合β值都比較低,對於市場波動擇時我不大考慮,但運用基於收益擇時的規則會比較多。
基金經理作為專業投資者,每天都在通過倉位控制以及股票的交易機會進行擇時,其實基金投資者可以將大部分的擇時工作交給基金經理。但公募基金追求相對收益,優秀的公募基金能夠在大盤上漲時漲更多,在大盤下跌時跌更少,而基金投資者一般追求財富的絕對增長,公募基金由於倉位限制,在市場下跌時不可能空倉,雖然基金能夠在大盤下跌時跑贏大盤,但這並不能滿足基金投資者的收益要求,因此理論上,投資者也需要在適當的時候進行擇時。(本專欄作者:大摩主題優選基金、大摩卓越成長基金、大摩品質生活基金、大摩深證300指數基金基金經理 周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