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回答,你上一部看3D的電影,是哪部?
《少年Pi的奇幻漂流》嗎?應該是,至少應該是。畢竟是李安大導演費盡心力幫台灣打響名號,而且這片獎不完。更何況,這片3D效果做太好,看過的人都嘖嘖稱奇。
再回想一下,上一部?搞不好很多人會說,大概是2009年的《阿凡達》了。不過《阿凡達》對於整個3D世代建立驚人口碑,甚至影響2010年全球電影市場的平均票價提高,導演詹姆斯柯麥隆功不可沒。
然而,也因為各家電影公司看到3D有利可圖,紛紛希望透過3D電影增加票房優勢,提高收入紅利。於是,2010年下半年起到2011年超多看起來根本沒有必要成為3D電影的作品也紛紛投胎轉世,變成3D電影。老實說,並非沒有啟用3D攝影機拍攝的3D電影就一定不好。詹姆斯柯麥隆後來把《鐵達尼號》花了1000萬美金做成3D版,效果超好,證明後製轉3D技術不一定差。但是,拍攝時用3D攝影機取景,效果肯定立於不敗之地。
霹靂推出的《奇人密碼》這部布袋戲從說要做3D起,我就覺得劇組應該會瘋掉。果不出其然,3D攝影機的對焦繁瑣,時間加倍就夠耗掉大家耐心,任何一個小細節沒到位就破功。但對於一部立志要做出新氣象格局的作品,為了『新』,有時這個環節上,3D就成了必要的變身元素。
布袋戲是傳統文化,是舊的。但加上3D,你就覺得多了份投入感、互動感。更誇張的是,為了拍3D,劇組還花數百萬買Sony F65 攝影機(4K畫質)。比起一般劇組拍3D都是租借設備,霹靂直接花重本,把攝影機買回家好好操練,學習如何尋找適合布袋戲表演的鏡頭與景深。因為台灣過去沒有人有經驗拿3D攝影機實拍偶戲,真人3D電影當然有,但要運用到布袋戲身上則又完全是另一門學問了,光是真人打光與布袋戲打光就完全是兩碼子技巧,更何況要追焦拍攝等技巧。
這種為了喝牛奶,乾脆養一隻乳牛的概念,在業界並不多見。特別是在台灣拍戲成本經常捉襟見酌,能省則省。《奇人密碼》為了做3D的誠心,這點很值得敬佩。
試片之後,證明3D效果令人驚喜。3D或許是很多一般觀眾視為好萊塢的票房魔獸,特別是許多後製3D效果未盡人意。但至少『實拍』3D這件事上,大部分只要肯花時間與技巧,實拍3D的作品都能有一定出色表現。
3D在許多創作者的立場來說,都是歡迎觀眾能透過3D走進故事所設計出來的獨特宇宙。這也是為何一些奇幻題材往往比較適合3D效果之故,更多的『正』視差表現景深,令觀眾可以看更深,看進去,體會故事視野。當然也有一些炫技的『負』視差效果,比如說一些水花灑濺到觀眾面前效果、飛刀碎石、滿天風沙等效果,這些贏取觀眾感受『我正在看3D電影這回事』,會特別突出。
《奇人密碼》做足3D誠意,算是打入一劑強心針。3D電影的文藝復興,我沒想到會是一部本土MIT的電影做起點,至少開春的電影噱頭,《奇人密碼》的3D作戰,應該能幫這片搶到影迷們的驚訝聲浪。
更多膝關節文章
<<即時新聞動起來>>【動即時】:最鄉民的影音頻道
【蘋論陣線】:最新評論及獨立媒體每日總覽
有話要說 投稿「即時論壇」
onlineopinions@appledaily.com.tw
Recommended article: Chomsky: We Are All – Fill in the Blank.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