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Y / X+Y 愛的方程式 / X加Y / 數造天才
宣傳時主打是繼《露西》後又一部在台北取景,有一半場景在台北拍攝的電影;當初也是被這點宣傳哏所吸引而跑來觀賞,會就小豪個人所發現到的電影場景做個整理分享。
這部電影講述一個喜愛數學的天才少年的故事,稍微懂高中程度的數學會比較能聽得懂角色們間的對話,但不懂也不會影響到劇情(或笑點)的理解。
從這部電影感受到最深刻的便是在「難以照料的小孩」這件事情上,莎莉霍金斯(Sally Hawkins)的演技很能勝任這個工作;對於
.上映日期:2015/04/02
.片長:111分
.電影資訊:@IMDb(7.5/637)、@爛蕃茄(100%/25)、@臉書專頁
.電影預告:中文預告
.片尾劇情:無
(以下心得談及劇情,會影響您觀賞電影的樂趣,建議看完電影再看)
題材:自閉症、資優教育、多發性硬化症
小題材:質數、普通話(Mandarin)、費氏數列、10進位 & 12進位、圓周率、九章算術、霸凌、大麻菸
電影場景:捷運西門站(4號出口、6號出口、西門町、漢口街、西門紅樓)、大同高中、寧夏夜市(環記麻油雞、鮮美現打果汁)、華西街夜市、麥帥圓環、京兆尹(餐廳)
難以照料的小孩
我一直覺得我是那種非常難以照料的小孩,總是會有許多奇怪的問題,像是國小四年級左右就因為對宇宙的了解而認為沒有所謂死後的世界感到萬分害怕。
我的個性也有很多缺點,會因為某件事觸碰到我無法接受的點,就因此嘔氣不講話,我曾經不跟同住一個屋簷下的大伯父長達一年以上不講話,也曾跟睡同個房間的弟弟長達一年不講話,也曾不跟媽媽講話過。
我會突然因為覺得某件事很欠缺社會公平正義而突然大怒,當然最常在我身邊的人就是我媽。也會因為覺得我媽偏心而一個人在那嘔氣、不開心。
以至於在觀賞電影的過程中,我彷彿從納森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差別在於我不是天才),從茱莉身上看到了老媽的辛苦。或許因為有這些經歷,我能為大家解釋一下電影中關於這部份的戲份。
納森完全不讓別人牽他的手,包括父母,媽媽在爸爸喪禮上想牽他的手(我覺得那是一種彼此的安慰),他打死不從。張梅在學校想牽他的手上樓梯他一開始也是迴避掉。唯一能握著他的手的機會大概是小時候爸爸跟他一起玩仙女棒時。
看完電影後我還是不能理解納森為什麼不讓別人牽她的手,但稍微回想一下,我好像也沒有任何被牽著手的回憶,大概只有在24歲跟30歲這兩年有牽手的回憶。我也很怕跟人親密的接觸,所以幾乎從來不主動跟人握手、不會跟好友勾肩搭背(即使認識也超過25年有了吧)、更別說女生若靠我太近我根本完全無法講話。
若要說我在怕什麼,我其實也不知道,很多時候越是喜歡對方、越是與對方親暱,越不敢去做那些動作;以前沒做,突然要做會覺得很奇怪,然後就一直這樣下去了。(當然這問題我已經花了好幾年在克服)
當媽媽特地買了47號餐點,要求服務生在原本只有6顆蝦球的餐點上再多加1顆給他們時,只為了滿足納森對「質數」的執著喜愛,結果因為弄亂餐點,納森兇了媽媽。媽媽帶點憤怒的向孩子道歉,覺得委屈,卻又不敢真的兇納森時;看到我都哭了,可惡的死屁孩,偏偏這個屁孩又不是故意要這樣討人厭的。
附註:為什麼有人會如此執著於質數呢?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去找找《質數的孤獨》(La solitudine dei numeri primi)來看。
媽媽在怕什麼,之後的劇情有給解答,當納森帶著張梅回家時,媽媽跟老師拿出了他的軌道小火車時,納森不管現場有訪客,就一個人躲到房間裡去把自己關起來。
納森在氣什麼?我覺得他有點在逃避與爸爸共同的回憶,那是他爸爸跟他一起玩的玩具,他認為那是他們「兩個人」(他與爸爸)的東西,別人是不可以碰的。
突然覺得這一切好像喔,生氣的人在那生悶氣,媽媽不明究理,結果最後還是得跑去門外跟孩子道歉;這段我的淚水就完全潰提了。
這個媽媽還承受了多少東西?記得他剛到台灣時,媽媽打給他他拒接嗎?他「只打給」了老師(因為數學),如果你的孩子如此讓你感到被重視,我想那一定很痛很痛。所以老師有段對話就是在安慰媽媽。
最後納森逃離考場到一家餐廳坐下,媽媽追出來。納森說他有上網查「愛的方程式」,可是他搞不懂。媽媽說了很多話,大概是,這個世界上沒有人真的能搞懂愛。如果對方愛你,對方會在你身上看見珍貴的優點。這些都沒觸碰到我,但是媽媽一直覺得自己無法取代爸爸在納森心中的地位時,媽媽問他為什麼,結果他說爸爸會逗他笑,像是把薯條塞在鼻孔之類的,媽媽就真的把薯條塞在自己鼻孔中,這動作讓我看到淚流不止。
後面好像是納森有說一句他「心好痛」,媽媽說她也是時,媽媽一直都在隱藏她的辛苦、她難過的情緒,納森這次是真的懂了,這一段簡直逼的我的眼淚狂流。(結尾放在納森握住媽媽開車時放在打檔桿上的手,這幕很棒)
我能懂納森的情緒,那不只是自閉症的人會這樣,常人也是。假設你曾有女友在交往期間過世,她或許原本不是你最喜歡的,卻會成為你最掛念、難忘的,尤其爸爸還是在納森面前死掉;我覺得這跟納森掛念爸爸有關。(這兩種痛我都體驗過)
你再怎麼努力都很難取代死人,媽媽就是在面對這樣的難題。
納森媽媽對他的愛,讓我覺得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
愛情是任何一種情感都無法取代的
說到媽媽努力買「質數餐點」給納森,後來有個女孩也面臨此等考驗,那就是張梅。
納森打開紙盒發現裡頭的蝦球是8顆,正要發洩他的不滿時,張梅拿起一顆蝦球吃掉,變成質數啦,就是如此簡單。
我覺得這段衍生出來的意義讓我感觸很深,假設你今天生病住院要吃掉、打針,時時刻刻感受到痛苦,父母或好友極力逗你開心,他們去租好笑漫畫或是電影,他們努力講笑話給你聽;你雖然感動,但那可能不如你喜歡的人坐在床邊握著你的手來得有效。
很現實,有時候親情努力100倍,就是沒有情人(愛情)的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笑容來的有效。
愛情是是任何一種情感都無法取代的。但這裡沒有要抹滅其他情感的意思,就像我認為母愛是世上最偉大的情感,愛情則是世上最有療效的情感。
白目特徵
柯文哲當選市長後,幾乎完美的為台灣人活生生的呈現了亞斯伯格症候群的特徵,讓平常比較少在看書、看電影的朋友認識這種狀況。
電影又如何詮釋自閉症呢?害怕肢體接觸、數學才能卓越、講話直白(問老師走路幹麼拐拐的等)、對話時就字面意思會回覆(老師說要幫他作弊,他當真了。老媽祝他好運,他回這世界上沒有運氣這種東西。)
小缺點
會覺得電影很棒,但還是有些小缺點,像是跑來台灣就很突兀(電影那句對白算是對現實的諷刺嗎?),可以發現整個主軸是中國與英國,台灣代表隊甚至只有出現約1秒鐘的畫面(在教室),之後就與台灣隊沒任何關係了。
張梅主動到讓我覺得她不像是個小孩子,是為了「被一個自閉症愛上」而寫出這些互動。
有些小地方會覺得不太順,像是翻牌那個遊戲「規則」好像沒有講清楚,或是 Rebecca 承認她去告密然後張梅叔叔去「抓姦」那段也是,會讓我覺得是剪接時沒處理好。(叔叔的口音聽起來不是中國長大的,而是華裔?)
刻版印象
我覺得這部電影呈現出英國人對中國人、台灣人刻板印象的看法,會覺得這樣的東西假設有歧視(或諷刺)在裡頭,會比較像是呈現一個狀況而非歧視,但呈現出來那個的狀況是不是妥當,就要看觀眾會不會在觀賞過程有所感受進而去改變自己的行為了。這通常也是特定某個人有的行為,而非影片整體的觀念。
像是英國帶隊的他有說到「台灣隊很弱,但他們很友善,願意招待我們」。又或者盧克在吵架時說「在中國談民主?」。
說到這就得講一下,電影提到台灣時(2次)好像都是講「chinese taiwan」?
有一句則帶有諷刺的檢視英國人高傲的態度,像是要學生們幫忙拿行李,說「我們已經不是日不落帝國了」。(附:我好像只有聽到 Empire)
或是中國隊登場時要來個後空翻(外國都認為中國人人都會武功呀!),女生都很主動(這個或許是符合劇情所需要?)。
附註1
我的英語聽力尚無法完整聽出絕大多數的句子,需仰賴中文字幕,此處用「自閉症」而非「亞斯伯格症候群」乃是字幕用詞。這兩種狀況據我所知還是有差異的。
電影問答
不坐前座?
電影明顯有出現納森制止別人坐前座,一次是他、媽媽、老師要出門時,他要老師跟他一起坐後座。但是片尾時,他主動跑去坐前座位,媽媽很訝異。這一段是在表達什麼?(我記得是有出現兩次)
我覺得他因為坐在副座親眼目睹父親死去,那一直是他無法擺脫的陰影(考試時還因此無法專心下來寫試卷),所以也不讓其他人坐那個位置。
但最後他願意試著去改變,試著去理解媽媽的辛苦,也試著別讓這件事情一直困擾著自己,所以,他沒陰影了。
盧克在釣蝦場拿著蝦是在幹麼?
這個角色讓人看了有點心疼,他很臭屁,很不受同儕歡迎。很多時候人的自大是為了掩飾自卑,他是個很可憐的人。
他或許是發現到自己不受歡迎,所以跑去電腦教室看影片,我猜他搜尋的關鍵字應該是「笑話」,
然後他就把鸚鵡的那段笑話,完全把「鸚鵡」換成是「蝦」來講,這一段會讓我想起《模仿遊戲》(The Imitation Game),會覺得模仿遊戲表現的比較清楚易懂。
電影場景

大同高中:學校與教室的部份都是大同高中(臺北市立大同高級中學),有明顯拍到校門口與校名好幾次。
因為常跑長春國賓,對那操場很有印象(每次摩托車都停那,牽車走路時會瞄一下),長春是常播非商業電影的戲院,這部上映時不知道有幾家戲院會播,但長春應該會有。
介紹:國賓影城(台北長春廣場)【捷運松江南京站】(台北市中山區)

西門町:片頭那段,還有後來也有出現。
包括:4號出口(片頭)、6號出口(納森搭手扶梯往下,走在通道上)、西門町、漢口街、西門紅樓

寧夏夜市:納森跟張梅一起去逛夜市,兩個人一直互誇對方外語說得很棒那段。
包括:環記麻油雞、鮮美現打果汁
小豪剛好寫過食記:寧夏夜市必吃美食【捷運雙連站】(台北市大同區)

華西街夜市:納森跟張梅第二次去逛夜市,有提到臭豆腐,路邊招牌有鱉肉、蛇肉,那個大塑膠棚應該是華西街夜市。

但是我在搜尋資料時看到蘋果日報只有提到士林夜市,我不太確定裡頭有沒有有士林夜市,那裡小時候很愛去,之後就很少去了,大概已經20年沒去過了。

公園:兩個人在公園散步那段,不肯定,但我覺得是大安森林公園。
小豪剛好寫過介紹:大安森林公園【捷運大安森林公園站】

京兆尹
這段就是秀涮涮鍋、筷子

這座橋是塔悠路、南京東路交叉處。(逛饒河街走松河街出來那邊)

釣蝦場:我覺得這應該在外雙溪那邊。
附註:電影簡介有提到「兩廳院廣場」這個場景,但我沒印象,是我認錯嗎?

考場:劍橋大學三一學院
演員介紹

阿薩·巴特菲爾德(Asa Butterfield) 飾演 納森·艾里斯(Nathan)
他好像都是演一些天才,像是這部、《戰爭遊戲》(Ender's Game)、《雨果的冒險》(Hugo)。
覺得單看這部比較看不出他的演技,這部是個內心很壓抑的角色,沒有太為誇張的動作或表情,但跟其他部比起來就明顯許多。

焦陽 飾演 張梅

莎莉霍金斯(Sally Hawkins) 飾演 茱莉(Julie)

(Martin McCann) 飾演 麥可·埃利斯(Michael Ellis)

(Jake Davies) 飾演 盧克(Luke Shelton)

(Alex Lawther) 飾演 艾薩克(Isaac Cooper)
我覺得他看起來就是很聰明的樣子也!大家有沒有覺得他很眼熟?他就是《模仿遊戲》中...

圖靈的同學啦,看來也是一個專演天才的小演員。

艾迪馬森(Eddie Marsan) 飾演 理查(Richard)
電影週邊

電影海報
特映會
這是朋友帶我去特映會觀賞到的電影,
觀賞戲院:美麗華大直影城 (捷運劍南路站)(台北市中山區)
觀賞戲院:今日秀泰影城 (捷運西門站)(台北市萬華區)
觀賞戲院:欣欣秀泰影城 (林森公園)(台北市中山區)
觀賞戲院:哈拉影城 (捷運東湖站)(台北市內湖區)
觀賞戲院:喜滿客京華影城 (台北市松山區) (捷運南京三民站)
觀賞戲院:台北京站威秀影城 (台北火車站)(台北市大同區)
觀賞戲院:台北信義威秀影城 (捷運台北101/世貿站)(台北市信義區)
觀賞戲院:國賓影城(台北長春廣場) (捷運松江南京站)(台北市中山區)
觀賞戲院:國賓影城(微風廣場) (捷運忠孝復興站)(台北市松山區)
觀賞戲院:板橋大遠百威秀影城 (板橋火車站)(新北市板橋區)
觀賞戲院:國賓大戲院 (捷運西門站)(台北市萬華區)
觀賞戲院:湳山戲院 (捷運信義安和站)(台北市大安區)
觀賞戲院:臺北新光影城 (捷運西門站) (台北市萬華區)
關於文章
【電影資訊】
電影名稱:X+Y
其他名稱:X+Y 愛的方程式(台灣)、X加Y(中國)、數造天才(香港)
影片年份:2014年
出品國:UK
出品:Origin Pictures
發行商:絕色國際
語言:English
導演:摩根馬修 Morgan Matthews
編劇:James Graham
演員:
阿薩·巴特菲爾德 Asa Butterfield ...... 納森·艾里斯 Nathan
瑞夫史波 Rafe Spall ...... (老師) Humphreys
莎莉霍金斯 Sally Hawkins ...... 茱莉(媽媽) Julie
Martin McCann ...... 麥可·埃利斯(爸爸) Michael Ellis
艾迪馬森 Eddie Marsan ...... 理查 Richard
焦陽 Jo Yang ...... 張梅 Zhang Mei
Jake Davies ...... 盧克 Luke Shelton
Alex Lawther ...... 艾薩克 Isaac Cooper
Alexa Davies ...... Rebecca
Orion Lee ...... Deng Laoshi
Edward Baker-Close ...... Young Nathan
Percelle Ascott ...... Ben
劇情簡介
本片由BBC製作,英國導演摩根馬修在台北市電影委員會的協助下來台拍攝,捷運西門站、兩廳院廣場、台北市大同高中及西門紅樓都入鏡。《X+Y》講述的是一個難與他人溝通、只能在數學裡找到慰藉的天才少年納森的故事,以及成為英國數學奧賽選手的過程。
納森由曾主演《雨果的冒險》的巴特菲爾德(Asa Butterfield)飾演。
一名有自閉症邊緣性格傾向的小孩Nathan,他無法與人溝通,甚至排斥自己的母親Julie,唯有在數學的世界能使他找到慰藉。他進入了英國數學國家隊,跟著團隊遠赴重洋來到台灣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亞競賽,直到在台灣遇上中國少女Zhang Mei讓他漸漸敞開了心房。
導演來台拍攝時,還曾透過片商原子映象來徵求群眾演員,飾演Nathan的同學。其他演員包括電影《真愛挑日子》的瑞夫史波(Rafe Spall)與柏林影后莎莉霍金斯(Sally Hawkins)等。
延伸閱讀
文章分類:電影心得、讀書心得、公共電視心得、電視、音樂、戲劇
電影目錄:2015年~2019年、2010年~2014年、2005年~2009年、2000年~2004年、1999年之前
相關標籤:金馬獎入圍(得獎)、金鐘獎入圍(得獎)、奧斯卡入圍(得獎)、特映會、記者會
按個讚,追蹤這個部落格的文章:闕小豪 on Facebook 或 Google+
以上使用到之電影海報、劇照,版權屬 BBC Films 擁有,引用資料說明。
歡迎各位朋友用「轉貼網址」的方式分享在社群網站、部落格或論壇;
欲節錄內容轉載請來信告知,勿盜用文章。喜歡文章的話也請留下回應或點讚喔。
特映會,
X+Y,
X+Y 愛的方程式,
X加Y,
數造天才,
Morgan Matthews,
Asa Butterfield,
Rafe Spall,
Sally Hawkins,
Martin McCann,
Eddie Marsan,
焦陽,
Jake Davies,
Alex Lawther,
Alexa Davies,
Orion Lee,
Edward Baker-Close,
Percelle Ascott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